2016年2月28日 星期日

影評- 丹麥女孩 The Danish Girl

丹麥女孩 The Danish Girl

(警告:嚴重劇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88APYIGkjk

故事大綱(包含結局)

電影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男主角Einar Wegener 是丹麥著名畫家,他與他的妻子Gerda在藝術學校相遇相識相愛。有一天,同是畫家的妻子Gerda的模特兒臨時爽約,於是她請求丈夫穿上女裝高跟鞋、絲襪、披上裙子,暫時充當模特兒。一開始Gerda只是當這是一場遊戲,她把男主角悉心打扮成女性,稱呼他Lili。她們一起出席社交場合,Gerda更經常描繪Lili的畫像。但後來Lili的意識被逐漸喚醒,自此之後,Lili時常出現,一開始是在西裝裡面穿著女裝睡衣,再接著在家中穿著女裝,後期更穿著女裝外出及約會男性。直至Gerda目睹丈夫與男性接吻,意識到事件的嚴重性,開始與丈夫去求醫,但是醫生診斷他為性變態,甚至要關起他。愛夫心切的Gerda與Einer前往巴黎暫住,Gerda在巴黎開設以Lili的畫像為主題的畫展,聲名大噪。在巴黎,Einar的意識徹底消失,Lili佔據了男主角的身體。Gerda並沒有離男主角而去,她更支持男主角到德國進行變性手術,一路相隨。男主角經歷第一次手術,順利切除男性性器官,回到丹麥後,他以女性身份生活了一陣子後,就回到德國進行第二次手術,建構人工陰道。可惜就在第二次手術之後,Lili去世了。而Gerda的餘生亦有畫Lili的畫像。

愛 The Art of Loving 

最令我觸動的是Gerda對男主角的愛。

其中一幕,男主角問一直對他不離不棄的Gerda說: What have I ever done to deserve such love? (我有什麼值得你如此愛我?)。Gerda只希望他能幸福快樂,即使支持他的結果是失去他,她也在所不惜。

什麼是愛?有人會說因為他善良、勤奮、正直、有上進心,所以我愛他。但是這種愛難道不是在愛一些質素嗎?換言之,如果有第二個男孩的出現,他也同樣是擁有以上特點,那麼你也會愛上他嗎?愛,與我而言,是愛上一個靈魂,愛他,希望他幸福快樂。

我們每個人都渴望愛,因此努力令自己變得更值得被愛(how to be loved, how to be lovable)。男性希望自己事業有成,女性則希望自己身材樣貌姣好。與我而言,渴望愛是要去學習如何愛人,如何克服心中的孤獨感,找到圓滿("[M]ature love is union under the condition of preserving one's integrity, one's individuality. Love is an active power in man; a power which breaks through the walls which separate man from his fellow men, which unites him with others; love makes him overcome the sense of isolation and separateness, yet it permits him to be himself to retain his integrity. In love the paradox occurs that two beings become one and yet remain two." (p.19, The Art of Loving))。愛一個人,無論是親情友情愛情,都應該有五個元素:付出、關懷、支持、責任、尊重與了解。Gerda對男主角的愛是真愛,她了解他、在背後默默付出支持他、關懷他、尊重他的意願。男主角說:I love her (Gerda). She is the only person who makes sense of me. 我們一直在尋找愛,為的就是有一個人能夠明白自己。

在愛一個人的時候,愛他的同時會令你發現內心深處的意識,更了解自己。("In the act of penetrating the other person, I find myself, I discover myself, I discover us both, I discover man. - p.29 The Art of Loving)。

這無疑是一個悲劇故事,令人惋惜心痛,但亦是透過這個悲劇,我們開始知道何為愛的藝術(The Art of Loving)。

男主角自私嗎?

看這部電影,我只是感到心痛,心痛Gerda與男主角。在當時的社會,他們都是受害者。男主角從小就一直壓抑自己。對於男主角的心理狀態,有兩種詮釋:一、在男主角的身體裡住著兩個靈魂,Einar Wegener與Lili Elbe,他們兩個想殺死對方,佔有男主角的身體;二、男主角從小就覺得自己是名女性,是Lili,可惜父母及社會的壓力令Lili一直壓抑真正的自己,把自己偽裝成Einar。換言之,Einar只是Lili努力偽裝出來的一個存在。我較為傾向第二種詮釋,在電影中,Einar有提及到小時候他與玩伴Hans在廚房玩耍,Einar情不自禁穿上了祖母的圍裙,Hans覺得Einar很美便忍不住親了他一下。Einar的父親目睹這一幕,追著Hans打,自此男主角就每天跟自己說要以Einar的身分過每一天,壓抑Lili的意識。由此可見,Einar更像是Lili故意扮演出來的一個靈魂。隨著男主角一天一天的長大,Lili的意識被越藏越深,直至Lili的意識被喚醒。即使男主角強迫自己繼續扮演Einar,Gerda會幸福嗎?當時男主角由於太過壓抑自己,生理上已出現毛病,例如不育、胃痛、流鼻血。男主角繼續扮演Einar,最終可能會毀了自己,走上不歸路。

愛的藝術(The Art of Loving)是在於如何在保存自身的獨特性下愛別人(Mature love is union under the condition of preserving one's integrity, one's individuality)。即使男主角繼續裝Einar,他就失去了自我,也不能成全愛。進行變性手術似乎是無奈中的唯一選擇。

活出自己

在二十一世紀,科技發達,世界大致和平,物質生活豐富,然而我們並沒有找到快樂,反而覺得更空虛更迷失。在香港,小時候我們就努力讀書,為求考上大學;入了大學,又在擔心前途,拼命的追GPA;去到某個年紀,身旁的人成雙成對,於是渴望談戀愛出pool;出來工作,又想儘快上車結婚生子。現在的我開始迷失在社會的洪流,自己的獨特稜角真已被磨掉,我不禁思考難道我就想如此匆匆忙忙的度過一生嗎?在現時相對開放的社會中,單單是向身邊的人說出自己的夢想已是難事。在男主角的那個時代(二十世紀初),他能找到自己心中真正渴望的東西,並且勇敢地追求已是難得。即使要冒很大的險,他也想成全自己,成為史上第一個進行變性手術的人。

我也要勇敢找到自己,活出真我。"But if we lack the courage to be individuals, we will never achieve love, since 'love is union under the condition of preserving one's integrity.' Love is not taking, out of insecurity; it starts in giving- of joy, interest, understanding, humour, sadness, 'of all expressions and manifestations of that which is alive' in us." 所以其實男主角還是愛Gerda的,愛別人的先決條件是要找回自己。


同性戀與性別認知障礙

當時社會風氣保守,人們混淆同性戀及性別認知障礙兩個不同的概念。舉個例,女同性戀者清楚自己是名女性,並不討厭自己的性別,她們清楚知道自己是喜歡同性。所以我們在女同性戀者的婚禮上會看到,兩人均是穿著婚紗。電影中的Alexander就是同性戀者。

性別認知障礙指患者從小覺得自己的靈魂與身體的性別不符,以男主角為例。他堅信自己是名女性,作為一名女性,她當然是喜歡男性。然而,在常人的角度,男主角的身體為男性,而他又喜歡男性,那麼他就是個同性戀。在Lili的認知中,她與Gerda的婚姻才真正是同性戀。


參考資料

http://www.telegraph.co.uk/film/the-danish-girl/true-story-lili-elbe-transgender/
Fromm, Erich. The Art of Loving.

如上資料,如有錯漏,歡迎指正。
Correct me if I am wron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